“法官,我真的已经把钱还给刘某了!”电话那头,被执行人李某的语气十分笃定。可当执行干警联系申请人刘某核实情况时,得到的却是截然不同的答复:“我一分钱都没收到,他这是在骗人!”这看似矛盾的说法,背后藏着一段曲折的执行故事。
事情要从两年前说起。刘某与李某因工作相识,2022年,李某以资金周转为由向刘某求助,刘某念及往日情谊,分多次转账借给李某8500元。2023年5月12日,李某再次开口,刘某又通过微信转了500元。两次借款共计9000元,李某当时都承诺会尽快偿还。
可承诺终究没能兑现。此后,刘某多次通过微信催要欠款,李某每次都以“马上还”“过几天就转”等理由拖延,迟迟没有实际行动。为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,2024年初,刘某无奈之下向法院提起诉讼。法院经审理查明,刘某提供的转账记录、微信聊天记录等证据足以证明借贷关系成立,遂依法判决李某在判决生效后10日内,向刘某偿还9000元借款及相应逾期利息。
然而,判决生效后,李某依旧我行我素,没有丝毫履行义务的迹象。眼看自己的权益无法得到保障,刘某只好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。
案件进入执行程序后,执行干警第一时间尝试联系李某。电话接通后,李某便抛出了“已还款”的说法。为了弄清真相,执行干警立刻联系刘某核实,刘某的否认让案件陷入了僵局——李某要么是在撒谎,要么就是对还款情况存在误解。可当执行干警再次拨打李某电话时,却发现对方已经不接电话,甚至开始刻意回避。
线索中断,执行工作只能另寻突破口。根据申请人刘某提供的“李某可能回老家居住”的线索,8月29日,执行干警决定下乡摸排,寻找李某的具体下落。顶着炎炎烈日,干警们在村子里挨家挨户询问,经过一番细致查找,终于找到了李某的居所。可敲开门后,屋里只有李某的父亲,李某并不在家。
“大爷,我们是法院的执行干警,今天来是想了解一下李某的情况,他之前有一笔9000元的借款判决已经生效了,现在需要履行还款义务。”执行干警表明身份和来意后,李某的父亲满脸疑惑地说道:“当时我已经把钱给李某让他去还钱了啊,怎么还来执行啊?是不是有什么误会?”
这句话让执行干警察觉到了关键信息,连忙进一步询问。原来,李某之前曾向家里提及欠人钱的事,父亲担心儿子因此惹上麻烦,便拿出钱交给李某,让他赶紧把欠款还上。可李某拿到钱后,并没有如约还款,而是把钱用于个人消费,还骗家里人说欠款已经还清了。
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后,执行干警耐心地向李某的父亲释法明理:“大爷,现在的情况是,李某拿到您给的钱后并没有还款,而是自己花了。我们现在也联系不上李某,但希望您能劝劝他,让他认识到自己的严重错误。他现在不积极履行法定义务,不仅会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,限制高消费,将来还可能面临罚款、拘留等更严重的法律后果,对他自己的征信和生活都会造成很大影响。”
听完执行干警的话,李某的父亲又气又急,当即表示:“这孩子怎么能这么不懂事!法官同志,你们放心,这钱我先替他还,不能让他再犯糊涂了。等李某回来了,我一定会认真教育他,让他好好反省!”随后,李某的父亲当场通过转账方式,代李某将9000元借款及逾期利息全部履行完毕。至此,这起民间借贷纠纷执行案件顺利办结,申请人刘某的合法权益终于得到了保障。
这起看似普通的执行案件,却有着深刻的警示作用。一方面,对于借款人而言,借款后应遵守承诺,按时足额还款,切勿抱有侥幸心理拖延、逃避债务。像李某这样,不仅不履行法院判决,还欺骗家人、挪用还款资金,最终不仅让家人代为承担责任,自己也险些面临更严重的法律制裁,实在得不偿失。
另一方面,该案也体现了人民法院执行工作的力度与温度。执行干警始终秉持着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宗旨,面对线索中断不气馁,积极下乡摸排寻找突破口;在与被执行人亲属沟通时,耐心释法、情理兼顾,既让亲属了解到案件真相和法律后果,也促使其主动配合履行义务,最终实现了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。
同时,也提醒广大群众,在日常生活中要增强法律意识,无论是借款还是还款,都应保留好相关证据,遇到纠纷及时通过法律途径解决,共同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和法治环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