设为首页 / 添加收藏 / 返回首页
当前位置: 案件快报 -> 案件快报

商丘睢县河堤法庭:屋檐下的和解,枫桥经验在豫东的破题样本

发布时间:2025-08-28 08:35:40







    商丘睢县河堤法庭:屋檐下的和解,枫桥经验在豫东的破题样本

    【题记】

    晨雾笼罩豫东村庄,炊烟与田埂交织。镜头掠过斑驳老墙与崭新法治文化墙,最终定格在河堤法庭门前的国徽上。这里没有高堂法袍的疏离,只有田埂上的释法说理;没有冰冷条文的堆砌,只有乡音里的春风化雨——一场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的基层实践,正悄然改变乡村治理的逻辑。

    一尺屋檐,半米围墙:鸡毛蒜皮背后的治理大考

    某日清晨,睢县白楼村李某与赵某的争执打破了宁静。李某指着被邻居屋檐压住的自家屋檐痛诉:“恁瞅瞅啊,这不是欺负俺了吗!”赵某则一脸不忿:“以前我让你盖房子,你现在不认账了!”滴水线偏移、围墙占地、紧邻的下水道,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,承载着两家积怨,更折射出宅基地纠纷这一乡村治理深层顽疾。而这恰是河堤法庭的“家常菜”。传统宗族观念与现代法治理念碰撞,历史遗留问题与现实利益纠葛缠绕,如何破局?睢县河堤法庭负责人袁玉洁带领团队交出的答卷是:让“枫桥经验”在屋檐下生根——既解法结,更化心结。

    解法结化心结:“网格+诉调”织就无讼乡村网

    面对李某与赵某的僵局,袁玉洁并未急于开庭。她与网格员、村支书围坐院中,翻开“一村一法官”联络点台账。村支书白伟峰语重心长:“千年搁业万年搁邻的,各让一步,都不能赌气!”最终,在专业测量与乡情劝导下,切割机精准划过争议边界,一场风波消弭于无形。

    这背后是一张精密运转的治理网络。河堤法庭创新构建“网格化+诉调对接”机制,将208名网格员打造成“法治前哨”,与法官形成“排查—调解—确认”治理闭环。2023年以来,仅宅基地纠纷就在诉前成功化解19起,调解成功率超90%。

    更可贵的是对乡土智慧的激活。法庭独创“三请工作法”——请乡贤评理、请族老说情、请干部调解,让德高望重的老者与熟悉民情的干部成为化解矛盾的“润滑剂”,传统治理资源与现代司法程序在此共振。

    从坐堂问案到送法上门:司法服务嵌入乡村肌理

    河堤法庭的变革远不止于调解手段创新,更在于司法理念的重塑与职能的主动延伸:

    时空无界解民忧:法官深入农家小院调解劳务纠纷,“午间法庭”“夜间法庭”配合农忙作息,云端调解平台让37名当事人“解纷不误农时”。

    关口前移筑防线:主动向住建、人社部门发送司法建议,推动施工资质审查与安全监管升级,将司法从被动“灭火器”变为主动“防火墙”。

    源头治理减诉累:睢县法院审委会专职委员梁锦学坦言,法庭做实指导民调职能,“使大量劳务纠纷化解在村里、解决在乡里”,相关诉讼同比锐减60%以上。

    红色铸魂:党建领航下的零距离正义

    河堤法庭获评全省首批“枫桥式人民法庭”并非偶然。在红色教育基地庄严的入党誓词声中,在“如我在诉”案例的激烈研讨中,在村民参与的模拟法庭上,“红色基因”已深度融入司法血脉。

    “行走的党课”“沉浸式主题党日”锤炼着干警的党性,更转化为“调后回访”“四个提升”的具体行动。法庭书记员陈博文道出关键:“把公平正义送到田间地头,送到老百姓的屋檐下。”连续三年零违纪的纪录,正是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的最佳注脚。

    答卷:看得见的正义与可感知的乡风

    睢县法院党组书记、院长马法会指出,河堤法庭的成功在当地形成了“赶学比超”的浓厚氛围。这份来自屋檐下的答卷确实沉甸,新收案件实现“三连降”,健康权纠纷锐减65%;12个“无讼村”示范点如星火燎原,和谐乡风浸润乡野;从“一纸判决”到“屋檐和解”,从“被动应对”到“源头治理”,法治以可感可触的方式融入乡村肌理。

    炊烟依旧袅袅,但法治的种子已在豫东沃土扎根生长。河堤法庭以屋檐为尺,丈量出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的生动实践——它证明了高效能基层治理的真谛,在于俯身倾听屋檐下的心跳,以法治为经纬,以乡情为纽带,在田埂上书写“司法为民”的永恒答案。公平正义不再遥远,它就萦绕在邻里和解的笑语中,铭刻在乡村日复一日的安宁里。

    【记者手记】

    当袁玉洁俯身丈量屋檐滴水线,卷尺拉直的不只是物理边界,更是断裂的邻里情谊。网格图上208个光点如星火闪烁,矛盾在“纳米级”治理中被精准熄灭;族老的乡谚与云端调解同频共振,传统智慧与现代司法完成了一场创造性拥抱。

    河堤法庭,让法治有了温度贺刻度,更让国徽从高堂移到了田埂,法槌化作解纷的卷尺。切割机火花划破晨雾的瞬间,见证了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精髓——以俯身的姿态守护屋檐下的安宁,让公平正义沉淀在乡土文明的肌理之中。这份“屋檐答卷”证明:高效能治理的密码,藏在对每寸滴水线的郑重以待里。

    文章来源:大象新闻


关闭窗口

您是第 15611566 位访客


Copyright©2025 All right reserved  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版权所有   豫ICP备12000402号-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