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河堤法庭,特邀调解员王毅询问着当事人李某是否有调解意向,电话那头就传来愤怒的声音:“他家的狗把俺孩子咬伤,这么长时间连医药费都没拿,太气人了。我不同意调解,必须判决!”紧接着,电话“啪”地一声被挂断。
事情还得从2月底的一天傍晚说起。李某夫妇带着孩子外出就餐,路过孙某家时,孩子被拴在门口的大型犬咬伤。孩子受伤,父母心疼,后续因赔偿问题协商无果,李某一怒之下将孙某诉至法院。
接手案件后,王毅深知案情其实并不复杂,焦点就在于责任划分和赔偿金额。但要妥善解决纠纷,还得先听听双方的真实想法。
“孙某这人没担当,孩子被咬伤,他连句道歉的话都没有,更别提主动赔偿了,这态度让我实在咽不下这口气!”李某气愤地说道。而孙某则嘟囔着:“我也不是不想赔,可李某开口要的赔偿费用太高了,不合理。”
凭借多年的办案经验,王毅敏锐地察觉到,孙某其实有意调解,只是李某因为之前的不愉快经历,对调解异常抵触。但这也意味着案件还有转机。李某坚持打官司,赔偿款或许并非首要因素,孙某不闻不问、不积极处理的态度才是矛盾激化的根源。只要能让李某的情绪平复下来,解开他心里的疙瘩,案子就有调解成功的可能,这样也能一次性实质化解纠纷,避免双方陷入漫长的诉讼。
然而,在后续沟通中,又出现了新问题。孙某白天在工地干活,根本抽不出时间参与调解。“群众有困难,我们就要想办法。”考虑到孙某的实际情况,王毅暗自下定决心,开启“夜间调解”模式,同时采用“背靠背”调解法。
王毅通过电话和微信,分别与李某和孙某沟通。“李某,我非常理解你作为家长的心情,孩子受伤谁都心疼。但打官司不仅耗费时间和精力,还可能让矛盾进一步激化。咱们现在的目的是解决问题,拿到合理的赔偿,让孩子的伤能得到妥善处理,你说对吧?”同时,王毅引导李某理性维权,告知他此类案件的相关规定和赔偿标准。
到了晚上,王毅拨通孙某的电话,严肃地解释法律规定:“孙某,你家的狗咬伤了孩子,在法律上你是有责任的。逃避解决不了问题,积极赔偿才是正确的做法。而且,现在李某的情绪很激动,如果调解不成,最后走判决程序,可能对你会更不利。”他还仔细核算好赔偿金额,摆事实、讲道理,让孙某清楚自己应承担的责任。
在王毅一次次耐心的沟通和调解下,双方的态度逐渐发生了转变。李某的情绪慢慢平复,开始愿意理性地探讨赔偿问题;孙某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,态度变得积极起来。
终于,4月18日晚上,李某的手机响起了收款的提示音,——孙某转账了4000元赔偿款。那一刻,这场因狗咬人引发的纠纷,在王毅的不懈努力下,画上了圆满的句号。
“调解不是一蹴而就的,多见几次当事人、多打几次电话,再多调一次,或许就能看到新的希望。”王毅深知调解工作的不易,但他始终对调解充满信心和耐心。在他看来,每一次成功调解,不仅是解决了一个案件,更是修复了一段社会关系,让公平正义以一种温暖柔和的方式得以实现。